万象幻境(四大名著你觉得哪部为经典)

1. 万象幻境,四大名著你觉得哪部为经典?

本人认为,四大名著中堪称经典的当属《红楼梦》。当然,其它三部也都是伟大的小说,三国气势恢宏,水浒豪气悲壮,西游无畏志笃。但是四部书相比,红楼更胜一筹,其具体特点有四:

第一,它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该书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第二,《红楼梦》的情节结构,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通过“草蛇灰线”“一击两鸣”“横云断岭”等手法,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

第三,《红楼梦》的文学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能读出人物内心。

第四,《红楼梦》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并能巧妙融合到故事情节中,涉及政治、礼教、宗教、建筑、园林、中医以及琴棋书画、诗词曲赋等等,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万象幻境(四大名著你觉得哪部为经典)

2. 四大名著红楼梦为什么没有被过度的翻拍?

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因为红楼梦很难拍好。

第一,红楼梦和其他三大名著不一样,这部剧只要是女孩子的戏,要找到那么符合原著的女孩子真的很难,而且男主演宝玉的人选也很难。

红楼梦是少有的专门为女孩子而写的书,这本书里有了所有女孩子的缩影,要找到符合原著的所有女孩子很难,而且还要把她们培养出书中人物的那种气质,更是难上加难。

红楼梦至今只拍出过十多个版本,就那87版来举例子,87版红楼梦拍摄的时候全国海选演员,每个人物的选择都很难,而且即使人物确定了角色,其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变故。

例如秦可卿的人选就几经波折,先选定的演员要出国,后选定的演员要读书解决户口问题,最后才订下来。一部红楼梦所有的演员要落实到位真的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

除了女演员的选择,男主演宝玉的选择更是困难,男孩子天生的女孩气和女孩子的男孩气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所以要选一个宝玉真的是太困难了。

87版遇到的困难很难选择到适合的人物,10版遇到的是演员长大身高无法再搭配。

红楼梦《红楼梦》中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732人,没有称谓的243人。这么多人的选择实在太难。

总之,就是有剧本,但是人物的选择是在是太困难。

第二,红楼梦设计太多的情节和故事,要想还原很不容易,拍摄难度大。

红楼梦是一本包罗万象极为丰富和有意思的书,其中涉及的场景和故事情节都非常的多,想要还原难度很大。

例如:87版红楼就拍摄了三年多,而且还没有算上演员到剧组学习的时间,这些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喜爱是根本做不到的。

红楼梦中的场景需要到全国各地去取景,还有有很多的人去参与剧本的设计创作和拍摄,这其中的艰辛和困苦都是没有办法想象和预料的,一般人也是没有办法克服和忍受的。

第三,已有太多的经典在前,后来者想要超越很难,如果拍不好被骂的可能性很大。

每一部经典原著拍成的作品,都要经过一番褒贬,更何况四大名著,红楼梦的拍摄更是难中难。这种困难很多人是不愿意接受的。

拍的好固然可喜,但若是拍的不好,那被骂无可避免,而且还要搭上自己积累许久的名望,所以结果不言自明。

10版红楼梦其实选导演就很难,简直可以算是临危受命,所以它的拍摄都是尽可能的还原原著,就算少了创作会遗失作者的部分原意,但是至少少做少错。

3. 如何界定真我和非我?

首先你提出的这个“真我”、“非我”都是不存在的。“真我”是“真如”的增益之物,它和“非我”也是一样,同属于增益之物。

自从中国引进佛教以后,智慧在人们心中以无比迅猛的提升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修行中,爆炸式发展了。不甘寂寞的儒家思想的研究者、道家思想的追求者以及道教的修学者等,都开始了学习佛教智慧这种爆炸式的模式,甚至连词句文字都要追求一模一样或者是相近。但从佛教的意义上来说,其他与佛教无关的像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道教的修行方式,某些文字是跟佛教的文字相同,但是含义完全不同。

自从大唐以后,也揭示了大文明的到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出现,极大地推高了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地位。有的外国人甚至说,全世界只有中华文化才能堪称之为真正的文化,其他国家的“文化”只能称之为文明,而无法称之为文化。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中国的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思想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时候,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智慧,这才是自始至终的原因所在。

比如说佛教所言的“真如”,如道教们儒家思想等等就发展出什么“真我”,甚至是有了“大我”,“小我”之说。这种攀援的形式叫也做增益。佛教所阐述的完完全全是真如妙力,而儒家、道家、道教等众多宗教完全是阐述的是分别念示根识之境。所以说文字相同,而意义完全是南辕北辙。又比如说佛教讲般若空性的道理。紧随其后的道教、道家、儒家思想追随者们,随之也就搬出了什么“空”、“大空”、“空空”的等等思想。其中大有顽空、断空、单空以及无有因果的野狐禅的非真的非境。这些全部都是妄识。这一佛教的空完全不同,他们完全改变了佛教原有的用词用意,不明真相的人还跟到里面去学习,学习是最后只能是一个结果:南辕北辙。

从佛教提倡的“真如自性”中增益出来的有:“大我”、“非我”、“真我”等词汇。佛教从来只讲无我,哪来的“大我”、“真我”、“非我”。从佛教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中增益出来的有:“空”、“大空”、“空空”等词汇,也是跟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没有任何关联。词句似是而非。

现今中国的文化圈,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最混乱的时刻。比如说包括易中天等先生把禅说成是中国的哲学。这些老先生们一定要把禅宗从高端的智慧拉低成为分别念的认知。我真不知道这些,天天讲禅宗是哲学的这些人,是不是还有一点智慧存在?

哲学是什么?其实哲学非常低端。哲学都就是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的某些认知,而且是偏颇的认知,不全面的认知。这一层认知连知识都算不上,更谈不上什么智慧。难道这些大学教授的认知世界是如此的低下吗?

如果要给智慧分品级的话,可分为三个品级。第三层品级为知识,是最低的品级。第二个品级为无分别智,属于相似的智慧。第一个品级为真如智慧,是唯一的、真正的智慧。因为没有智慧的这种品级划分,才有了像易中天这样教这样的教授,说禅宗是哲学这样的错误。哲学是第3层品级,就是知识而已,连无分别智都无法达到。无分别智是要靠禅定力才能出现的,无法靠学习得到。这些教授连一个简简单单的道理都搞不清明白,还能搞清楚禅宗的智慧吗?

无独有偶,新民主主义发起人胡适就是其中的一个。胡适写了一本书叫做《禅海指归》,上面的考证简直是到了发展到了一个非常无聊的地步。原来不懂的人装懂,到处写书到处发表,所以会弄坏人们的思想。牟宗三对胡适评价是这样的:“《六祖坛经》是「祖师禅」,祖师禅是真正的禅宗,是神会了解不到的。胡适先生连这一点都不清楚,还跟别人辩,难怪铃木大拙当面斥为外行,其实他真的是外行。以像他这种人来领导学术界,大出风头,这当然非国家学术之福。所以他虽以哲学起家,到后来不但不讲哲学,并且反哲学。他极力宣传科学与考据,考据也并非不可以,不过考据是历史家的本分,但胡适先生既不读历史,也不读哲学,也不读科学,他只去考红楼梦。”

比如说现在的视频和APP中的教材,教授学者们所讲的禅,大多数是顽空、断空、单空,以及无有因果的野狐禅,他们所讲的道理与佛教讲的大空性完全不一样,如果你紧随着他们所讲的那些,不掉入泥潭可能都是天理难容。

佛教的空的观点有:自空派观点、他空派观点、显空双运等观点。派别有:随理唯识、随教唯识,自续派、应承派等派别。

如果想要脱离这个分别恶劣的轮回之网,应该认真学习《唯识二十颂》、《中观》原文,中观论原文,而不是某些教授、学者大师之名讲解的书。你也应该远离那些莫名其妙的教授,以及莫名其妙的解释。

同样,老外也有存在这样的困惑。比方说非常著名的一个说法就是“我是谁?”、“我思,故我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困惑和逻辑上的错误。

就拿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个事来说明吧。比如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的著作有《方法论》,他对“一切产生怀疑,证明自己的存在”。他还说。:“绝对不可把自己没有明确验证的事物作为真理。”就有了那个非常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即便是在今天,也是被人们广为传颂。

然而这些好像都是一些谬误,一些错误,还没有被人们没有认知。比如像什么“我思,故我在”。“我思”是一个想缊,一个飘渺无有真实的想缊,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成立“我在”的真实依据呢?难道西方哲学家一开始就糊涂了,或者是一开始就逻辑混乱了。如果反过来推导更是漏洞百出:我不思了,或者说是我睡着了,我是不是就不存在了。这是相当滑稽可笑的事情,然而到至今为止,西方的哲学家们好像从来没有反思过这个问题。不知道西方的哲学有什么智慧可言。

还有“我是谁?”、“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思维,这些都是没有智慧的行境。

西方的哲学观总的没有一个终极课题,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终极人生。仅仅是从分别念出来的人生哲理,确实是一个心识的认知范畴,并非智慧行境,也就是说分别念的行境是没有尽头的。

西方的哲学也没达到或者发展到东方的自性这个高度。对事物的认知上面,人为加了很多的定律,就好像把一个已经很不自在的人,还要给它加上很多的枷锁和镣铐,让自己心身被牢牢固定起来,使其没有一丝的自由。在逻辑思维中也是如此,比如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逻辑推理上,他们最后落进了自己设立的陷阱中——一个机械式的死循环,认为谁也无法破解,其实是大错特错。

近几十年来,有人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已经解答了。其实那个不是解答,而是一种认知方向的错误。 比方说,英国普林斯大学教授们,就宣布了他们的DNA中找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答案。教授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母鸡身上卵巢中的oc-17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护了蛋黄。这是鸡蛋产生的先决条件,所以他们认为先有鸡。 然而令人尴尬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本身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现实中的科学问题。如果他们要坚持认为这是个科学问题,那我们就反问他们:“如果你们认为先有鸡,其理论依据就是母鸡身上的卵巢中的oc-17的存在。那么一个现实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如果鸡还没有从蛋中孵出来,那么这个母鸡卵巢里面的oc-17在哪里呢?如果这个母鸡必须得从鸡蛋里孵化出来后,才能得到oc-17,那么就不是先有鸡而是先有蛋了。其结果是完全相反的。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本身就存在天生的缺陷。这里就用“先有上还是先有下?”就能更清楚的看清这个问题。西方的哲学家们能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吗? 如果把上和下分开来说明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比如说你要说先有上。那么这个是谁的上呢?因为下面没有出现,这个上毫无意义:上的定义是什么?上的定义是:因为有一个下的存在才有一个上的存在。绝对不可能出现一个单独单独的上或者是下。这个单独的上是谁的上?单独的下是谁都下?在实际生活中单独的上和下都毫无意义,也无法解释。其实这是个大乌龙。这个大乌龙已经乌龙了几百年。 从这个思维上去看鸡和蛋就比较简单了。如果先有的单独的鸡存在,这个鸡是什么?你绝对不能说他是个禽类,因为禽类的先决条件蛋还没有产生,蛋还不能“先有”。这个鸡是水生动物还是陆地走兽?你最后都无法确定。反过来说“先有”蛋也是这样说不通。不能被“先有”的鸡所产生的蛋,这是谁的蛋?狗蛋?鱼蛋?还是蛇蛋?你绝不能说鸡蛋,鸡已经被哲学家们不能“先有”而“隐藏了”。因为西方哲学家们的谁先有谁后有,强行分开的这种逻辑思维是相当错误的,仅是一个心识上面的猜想和逻辑推理,既不属于现实的名言量,也不属于胜义的智慧。仅仅属于一个空想妄想,还在美其言说什么一个“机械式的死循环”。

这个话题本身就像一个旋转的风火轮,在旋转的风火轮中,你找不到它的起点,也找不到它的终点。你不能说我随意强行把它断开。虽然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句话有一些误区和错误。但是几百年来还是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和思考。 那么我在这里推出一个比较没有缺陷的逻辑思考问题。 一、砖头的头在哪?尾在哪? 二、砖头的上在哪里?下在哪里? 这两个逻辑思考是没有问题的,还可以认知这个世界的虚假的一面。

同样“我是谁”也是不能成立为真实的。因为“我”根本就不存在。还是那句话:人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跨越同一条河。如果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明天的我,都是一个我,都是一个真实的我,无伪的我。那么我就毫无衰老的变化,也不可能存在生死。这毕竟与现实相违。从逻辑上来分析:昨天的我和今天我以及明天的我,都是我的话,那么这有无数个我的过失存在。更无法自圆其说。

西方的哲学的“我是谁?”和东方的文化“大我”、“非我”、“真我”都是处在根识前的幻境,属于心识,跟智慧无关。跟智慧有关的、唯一的就是真如自性。

本问题的提问者又提了另外一个问题:“假设人类科技可以完全复制一个人,包括记忆现在的我彻底湮灭,然后制造一个一模一样的‘我’。这个复制品还能还原原来的‘我’吗?”

显然这个提法是不能成立的,也是一个误区。

第1个误区:科技是不可能复制人类。科技永远只能复制肉体,不可能复制更不可能创造意识。这一点在科学界里面也是存在着这个疑惑。虽然有克隆羊和克隆其它的动物,但是说谁见过科学家能克隆意识了,克隆意识是科学家万万不能的。

这里面相当复杂,如果说克隆的羊没有神识进去,那么这个克隆的羊毕竟成为一个植物羊。然而羊被克隆出来了,并没有成为植物羊,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一个灵魂或者说一个神识(也就是说是意识)进入了羊的体内。其实整个内宇宙和外宇宙空间充满了神识,神识有能力占据一个地方,成为己有。科学家根本就不具足克隆一个意识的能力。第2个误区就是意识是无法被创造的,也无法摧毁它,也无法把它禁锢起来。所以说,在文化层面流传着种种的说法,其实都是不对的。科学家后来的结论几乎接近了真实的含义:意思也就是超弦理论中的弦的震动,弦的粒子非常小,可以穿越一切物质。这样一来,科学的最后理论就接近了佛教的说法:中阴身是无法阻止的,中阴身有穿墙的能力,也有神通。

关于中阴身有神通,科学家们实验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濒死体验中,有些人从死亡的身体出体成为中阴身,看到听到外境种种情行和事物后,中阴身回到自己的身体里,这才复活过来。复活后的他们,阐述他们离体后所见所闻,医生们证实了他们这些所见所闻是当时的情形,完全符合现实。

人类的文明史才发展了几千年,而宇宙存在于世界已经有几十亿年了。科学家和科学对宇宙的认识还非常的渺小。如果要全部相信科学,那么这个人智慧非常低。因为现在的科学还非常的低,或者是低端。在认知层面上建立的体系,从来都不是智慧。这一点大多数人都搞不明白吧。

那么科学算什么?科学算知识的积累。而知识不是智慧,就连无分别智都不是。智慧是无害的存在。而科技知识是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有有害于人类的一面。比如核能能利益人们,原子弹能摧毁这个世界。

科学和科学知识,从来不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最高端,未来也不会是,科学和科学知识只能是低端的:只建立对外境的认知,而欠缺的内心的认识,那么科技就永远是偏颇的存在。科学是以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科技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一个国家的科技储备有多大,是一个国家的强弱的表现。而非这些科技能表现在人的心性的智慧上。

如果缺少了智慧,科技最终会把人类会毁灭的。虽然说很多科学家也发现了人工智能潜在的危害,人们目前还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规避这个危害的到来。没有高端的智慧驾驭,科学必将毁灭人类。这个可能也不用达成什么共识了,事实就是这样。

提问者后面又提了几个问题,其实那些问题都不是问题,毫无意义。

所以,其他人所说的那些观点其实是智慧的增益。与智慧无关,其实他们很想跟智慧拉上关系,但是事与愿违。

从近代到现在以来,人们的思想非常混乱,其中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被某些人所篡改或者是见解被偏移了。很多词句,很多文字,文同而意异。这样就在原来正确的基础上,歪曲了或者是改变了原有的本质,那么佛经的词句不再是佛经的智慧了,而是演变成了某些个别人的分别妄念。

当“空”、“大空”、“空空”还在人们的生活中时,真正的佛智已经开始隐没。佛教从来都是提倡般若空性,显空双运。没有提倡什么“大空”、“特空”的有的观点。这些人的错误错得非常有个性。

于是在大多数的学者、教授、伪大师们的宣传下,佛教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正在渐渐的远离人们的视线。

如果你真想回归自性,获得觉性智慧妙力,就应该远离某些伪大师、伪教授、伪学者的作品和言语。

祝你在菩提道上一路平坦、顺利。尔时,你安住在觉性海里,直至成佛之前,永不离开。善哉。

文/心智无碍 畅游虚空

图/来源于网络

4. 石头记应该是喜剧?

题主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如果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角度来说,中国确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而《红楼梦》前八十回,曹雪芹绝对是要把它写成一部悲剧作品的,这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看到了红楼众多女子的判词,以及听了警幻仙姑示意演奏的红楼十二曲,从判词所暗示的人生悲惨命运来看,曹雪芹一开始就决意想把《红楼梦》写成一部悲剧的。一部作品,人物塑造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血肉,文学作品离不开人物而单独存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最终结局都很悲惨,所以作品本身是绝对的悲剧,而不可能是喜剧。

二、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也听到了警幻仙姑示意演奏的红楼十二曲,曲子里面除了进一步暗示红楼十二钗的悲剧命运之外,也对家族必将衰败的命运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暗示,最后一曲《食尽鸟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预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此曲暗指贾府最终事败抄没,子孙亡散,一败涂地。红楼主角贾宝玉勘破红尘,走向白茫茫大地,把所有尘缘放在身后。一切归于空寂。真正明白因果思想的人,才会义无反顾地出家修行,这人也一定具有大智慧。

三、从历史发展和曹雪芹个人经历上看,红楼梦最终是悲剧结局是肯定的。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书中背景大约在雍正乾隆年代,虽然属于清朝的盛世,但从历史发展和世界横向比较来看,清朝走向衰败是可以预见的。曹雪芹生活其中,未必能够看得那么远,但他的家庭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他完全经历过。从富贵到贫穷,他阅尽了人情冷暖,看遍了眉眼高低。他败落的家庭,在那种时代背景下,是不可能有翻身的机会的。他看破一切,在贫穷困苦中,妻离子散情况下,愤而著书《红楼梦》,只完成前八十回,就疾病饥饿而亡。曹雪芹最终没有看到一点暖色,没有看到一点希望,他如何把《红楼梦》写成喜剧呢?

高鄂续写内容,使贾家“家道中兴,兰桂齐芳”,绝对违背了曹雪芹原意。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时代发展趋势,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好的作品不会迎合人们喜欢大团圆的喜剧心理。

5. 石头记被朝廷认为是禁书的原因有哪些?

《石头记》就是《红楼梦》的前身,如今《红楼梦》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可在清朝时它却被认为是禁书。《石头记》包罗万象,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园林、诗词、养生、美食、音乐、戏曲、管理等,而且特别之处在于它讲述了清朝贵族生活。

《石头记》是一部非常具有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小说,可为什么在当时它还会被朝廷认为是禁书呢?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大致可以归于三点。

第一、清朝文字狱严重,朝廷底层官员不敢保留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会对民众进行思想束缚,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也例外,清统治者在当时大兴文字狱,任何没有政治色彩的文章和书籍都可能被断章取义而后获罪。因此写作的人很小心,想要公开出版书籍的人也很小心,因为一不注意就是杀身之祸。

除了正规传统的文学,很多书都被列为禁书在销毁之列。纪晓岚负责编纂的《四库全书》虽然留下了很有优秀的作品,但是被毁的书籍更多,占了所有收集数目的十分之九。《石头记》因为其先进性不免也被纳入禁书行列。

《石头记》内容本身没有任何问题,这也是它后期能够保存下来的根本原因,只是这段过程有很多的波折。据说和珅看了《石头记》觉得很好想要保留,但他又怕皇帝认为这是谋反的书,于是他便采取折中的办法,每日去给皇太后讲红楼梦,让皇太后对红楼梦产生好感。果然,太后被和珅讲的故事吸引住了,并且让皇帝刻版印刷,《石头记》才被平冤流传了下来。

很多书被列为禁书并非都是皇帝的命令,因为皇上每天都很忙,他不可能每一本书都亲自过目,那么对于书籍的勘察工作就只能有底层的官员来完成。若有觉得不妥的书籍他们就会主动呈报,皇上也就顺势下达命令,并不会认真的鉴别,所以《石头记》成为禁书也无可奈何。

第二、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悖

《石头记》是一本基于作者真实生活所创作出来的小说,其中的事情不乏作者的悲悯之心和反思,因此它所反映的一些思想和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它的新奇能得到大众的喜欢,却未必能被礼教所接纳。

古代认为男子出仕为官就是光耀门楣的大事,可是按照小说主人公宝玉的看法,男子不必一定要读书做官才是正途,只要他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那么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可以的。

当时尊崇僧侣道士,可是宝玉时常毁僧谤道,《石头记》中确实也揭露了很多心肠极坏、不务正业的僧道。

在当时男子的地位远高于女子,女子只能是男子的附属品,而且对女子还有很多的束缚,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在家时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嫁时要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她们的一生都被束缚在家庭里,没有思想也没有自我,没有地位也不被尊重。但是《石头记》是一本歌颂女性的书,它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状态,女子也可以向往和追求自我,可以勇敢的反抗封建礼教。

其中描写了黛玉、湘云、探春等有学识、有才能、有叛逆思想的女子,她们是闺阁女儿,但是她们的见识和思想比男子还强;其中宣扬了平等自主和女权思想,即便身为奴仆,其身心都是自由的,比如鸳鸯的拒婚、晴雯的斗争;其中还歌颂自由恋爱,比如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司琪和潘又安的爱情、贾芸和小红的爱情、贾蔷和龄官的爱情。

这些思想在当时都是离经叛道,在礼教森严在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准则的封建婚姻里,自由恋爱是完全不能被认同的事情。因为《石头记》的内涵思想太深刻,所以它也很难被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

第三、其内容引起上层贵族的不满

在那个时代很少有描写贵族生活的小说,也很少有人能够探究他们的生活状态,《石头记》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缺,在当时颇受民间读者的欢迎,但是却不能被上层贵族所容。

托尔斯泰写过贵族生活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可是《石头记》的出版早它100多年,可想而知在当时《石头记》要承受多少指责和反对。

曹雪芹出生在世代贵族的家庭,他亲眼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他把这个过程穿插在一个个的小故事中,深刻地揭示了上层贵族生活的腐败和家族兴衰的原因,这些真实的情况,自然是不能被当时的上层贵族所接受。于是在他们的干预之下,《石头记》想要不成为禁书都很难。

总之,每个时代都会有因为社会因素而被耽误的作品,《石头记》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它的超前理念和独特的描写视角,它不被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上层贵族所接受,也就不被朝廷接纳,它就难逃禁书的命运。可是在当今“开卷有益”的时代,《石头记》会绽放出它的魅力和风采。

作者:酒馆说戏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6. 伏羲为什么要画八卦?

八卦图是我国上古时代传下来的神秘未解的图形,千百年来,渗透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当中,悠久的历史几乎和我们文明起源同步,根据传说,八卦图是古代圣人伏羲创造出来的。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一无所知,天气变化,日月运转,生老病死老病死等现象,人们都无法解释,伏羲氏也解答不了,为此苦恼。有一天,一匹马驼着一副奇怪的图案,由出黄河,将它献给伏羲,后来又有一只神龟从洛水中爬到伏羲面前,龟壳上写着神秘的符号,伏羲氏对着图案和符号苦思冥想,终于画出了八卦图。

伏羲八卦,即乾、坤、震、巽 、坎、离、艮、兑,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用八种简单却寓意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将阴阳物理,社会进化,与生产经验等天地万物的变化包含于八卦卦意之中。

伏羲八卦图被人认为可以通晓阴阳和未来,是一种奇术,古人在使用的时候就得心应手。 战国时期的孙滨就用过八卦图,帮助齐国成就了霸业;西楚霸王项羽,也是八卦图的使用者之一;不过影响最大的还要属诸葛亮,他不但对八卦图十分精通,还做了许多改进,以求在军事上取得更大的成果。

八卦图另一重要的意义是创造了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7. 不一定使人发财?

我喜欢读书,而且喜欢读史书!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国)培根

过去有两句老话,一曰“文史不分家”,一曰“六经皆史”,都显现出华夏民族特殊发达的史学传统。而历史本身更葆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朱光潜说:“年代久远常常使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历史题材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和足够的“想象空间”,更具备一般现实题材所欠缺的文体张力。这一切,都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

历史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真正去着手探查,里面的文章可就多了。正所谓“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当然,要说简单也很简单,无非一个是人,一个是事。相传波斯王即位时,要史官为他编写一部完整的世界史。几年过后,史书编成了,多达六千卷。年纪已经不轻的皇帝,日夜操劳国事,一直抽不出时间看,没办法,只好让史官加以缩写。经过几年刻苦劳作,缩编的史书完成了,而皇帝已经老迈不堪,连阅读缩写本的精力也没有了,便要史官作进一步的压缩。可是,没等编成,他就已经生命垂危了。史官赶到御榻前,对波斯王说,过去我们把世界史看得太复杂了,其实,说来十分简单,不过是一句话:“他们生了,受了苦,死了。”这九个字,“他们”是人,“生了,受了苦,死了”是事。事是风云人是月,可看作是对历史的概括。

历史以人物为中心,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是人创造并书写了历史。光照简册的万千事件,诚然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空古绝今,惊天动地,撼人心魄,可是,又有哪一桩不是人的作为呢!人的思想,人的实践活动,亦即人的精神存在与物质存在,是一切史实中的最基础的事实。可以说,历史的张力、魅力与生命力,无一不与人物紧相联结着。

历史中,人是出发点与落脚点。人的存在意义、人的命运、人为什么活、怎样活,向来都是史家关注的焦点。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多次强调,“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没有人怎会有事?”“历史存在依人不依事,而人则是永可以存在的。”又说:“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因此我来讲历史人物,特地希望我们要看重人,拿人来做榜样,做我们一个新的刺激。”其实,也不单是历史学,在关注人生、人性,关怀人的命运方面,整个人文学科都是相通的:哲学思索命运,历史揭示命运,文学表达命运——无往而非人,人是目的,人是核心。

读史,主要是要读人,而读人重在通心

“未通古人之心,焉知古代之史?”这也是钱穆先生的话。读史通心,才可望消除精神障蔽与时空界隔,进入历史深处,直抵古人心源,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历史是精神的活动,精神活动永远是当下的,绝不是死掉了的过去。事实正是如此,读史原是一种今人与古人的灵魂撞击,心灵对接,生命叩问。俗话说,“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这种“替古人担忧”,其实正是后世读者一种心灵的参与和介入。它既是今人对于古人的叩访、审视、勘核,反过来也是逝者对于现今还活着的人的灵魂的拷问。每个读史的人只要深入到人性的深处,灵魂的底层,加以省察、比证、对照,恐怕就不会感到那么超然与轻松了。

通心,就是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当地的历史情境中去进行查核。南宋思想家吕祖谦有言:“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借用钱钟书先生的说法,就是“遥体人情,悬想时事,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同时,通心还强调感同身受,理解前人。研究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苛责前人,率意做出评判,要比感同身受地理解前人容易得多。而换位思考,理解前人,却是一切治史以及读史者所必不可缺的。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说过:“凡读古人之书,论前人之事者,盖当略其迹而原其心。”法国年鉴学派的著名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也曾指出:“长期以来,史学家像阎王殿里的判官,对已死的人任情褒贬。这种态度能够满足人们内心的欲望”;而“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其实,“我们对自己、对当今世界也未必十分有把握,难道就这么有把握为前辈判断是非善恶吗”?不是说不应该评骘、研判、褒贬——治史、读史、写史本身就意味着评判,而是如何进行评判,亦即按照什么尺度、坚持什么原则、采取什么态度加以评判的问题。

在读人、通心过程中,不仅仅限定在作为客体对象的历史人物身上,同时也应对于作史者进行体察,注意研索其作史的心迹,探其隐衷,察其原委。对此,清初著名文学家金圣叹有十分剀切而深刻的体会。他说:“人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如《史记》,须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于游侠、货殖传特地着精神,乃至其余诸记传中,凡遇挥金、杀人之事,他便啧啧赏叹不置。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六个字,是他一生著书旨意。”读史过程中,我们要着眼于隐蔽在书页后面的潜台词、画外音。研究《周易》有“变爻”、“变卦”之说,我们看历史要注意其演进过程中的“变爻”、“变卦”,从而作出旁解、他说,所谓别有会心。

读史使人明智,鉴往可知未来

当下,国际风云变化莫测,国内形势呈现新常态。如何激发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提升爱国境界和民族情怀,促进国家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让我们一同阅读历史知识吧!历史从来不会消失,记忆必将被人们重新拾起,而且总会以一种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重新演绎出斑斓色彩……古人云:以史为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过去,了解当代,也可以透视未来。在走向全球化的时代,让我们在读史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83)
淘学(淘知电商学院靠谱吗)
上一篇 2023年11月24日
英语填字游戏(有文字互动游戏嘛)
下一篇 2023年11月24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